欢迎来到2024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深圳医博会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推动医疗行业发生深刻变革——手术机器人 原来这么溜

时间:2022-8-8 9:01: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来源:济南日报 

机器人导航下钻入骨导针。

  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台原本耗时4个多小时的骨盆骨折修复手术,仅用1个小时便完成了。手术过程也令人欣喜:出血量不到10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4天之后患者双腿就能活动自如……一连串惊喜的数字背后,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外,还有手术机器人的功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医疗设备的代表之一,不断改变传统的手术概念。目前,我国手术机器人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因其具有精准化、微创化、简单化、低风险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外科手术已经进入了智能化发展时代。

  有人不禁要问:“手术机器人到底是什么?”“用它做手术,安全吗?”

  挑战生命禁区 机器人“站上”手术台

  时间回到2017年。杨华(化名)在工作时,不慎从2米多高的地方跌落下来。第一时间,杨华被紧急送往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抢救。经检查,杨华被诊断为腰1、2椎体压缩骨折及骨盆骨折。

  在传统的骨科手术中,医生通常是开 一道很大的刀口,脊柱手术适宜操作的结构空间更是纤细。“就像在一根筷子里打钢钉,一旦偏离筷子,就会出现神经损伤、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士懂说,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定位和计算,来取代传统的手术方式,“实现‘精确定位’是骨科手术的核心所在,而这正是‘骨科机器人’最大的优势。”

  早在2016年,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便成功引进山东省第一台“天玑”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刘士懂的指导下,该院脊柱外科主任张震为杨先生进行了全麻下的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腰椎和骨盆骨折。这是该院首次成功突破脊柱外科手术“禁区”,填补了我市骨科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的空白。

  如果说“天玑”手术机器人专攻“硬组织”,那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则更擅长人体软组织的手术。

  2020年4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一位胃大弯侧间质瘤患者进行了手术。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医生操控台、床旁机械臂系统、视频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主刀医生坐在手术室无菌区之外的操控台,通过双手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双脚控制脚踏板来控制机械臂和内窥镜,达到机械臂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进行操作。

  据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克服了传统腔镜的固有缺点,实现了放大10—15倍的裸眼3D高清手术视野,还可以自动过滤人手的震颤,让医生的操作更稳定,使腔镜下精细的血管、肠道吻合,肿瘤根治手术中的淋巴彻底清扫等成为现实,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

推动医疗行业发生深刻变革——手术机器人 原来这么溜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士懂与手术团队开展术前设计。

  精准度达到“亚毫米级” 机器人手术很安全

  “机器人是我的‘主刀医生’吗?”现实中,很多患者都存在这样的误解。

  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其定位就是协助医生做辅助工作,手术决策是由医生来掌握。机器人的每一个关键动作,必须“听从”医生的指令。

  “天玑”是一个有多般武艺的“独臂侠”,它是国内首款能开展骨盆、四肢、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手术前,医生将病人的影像等数据输入系统,可规划手术路径、明确置钉位置;术中,医生将“天玑”的固定支架夹在病人的脊柱或其他需要手术的部位上,然后输入指令,机械臂就会按照指令进行精准作业。

  那么,通过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手术,是否安全?据张震介绍,根据技术类型,“达芬奇”属于操作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机器人则属于定位导航手术机器人。精准度是衡量定位导航手术机器人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能够提供超越人工极限的精准定位,达到“亚毫米级”,从而实现高难手术安全化、微创手术规范化、关键操作智能化。六年来,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完成各类手术1500余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说起手术机器人的优点,除了精准、微创、安全之外,它还在无形中延长了医生的职业生涯。

  以骨科为例,年轻医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都要由基础手术开始,需要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手术的训练和积累,才可能驾驭更复杂的手术。直到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将手术过程化繁为简,一些关键步骤由机器人辅助完成。通过磨合,年轻医生可以在短期内独当一面。“通过机器人辅助,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级别的医生,能达到同质化的治疗效果。”张震说,“年轻医生能够完成较高难度、较为复杂的手术;有经验的医生借助机器人,能够让手术更精准、更安全、更省力。”

  未来可期 手术机器人将大有可为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开启了智能化医疗的新篇章。既然手术机器人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普及率并不算太高呢?

  首先,是设备高昂的价格。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每台价格通常在2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天玑”骨科机器人虽然是国内自主研发,其价格也在1000万元以上。这就决定了,只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三级综合医院才有实力采购手术机器人。其次,每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需要受众有一个认知并接纳的过程,作为新事物的手术机器人当然也不例外。

  手术费用也是患者极为关心的问题。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使用手术机器人,都会收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开机费用,且大部分地区都无法纳入医保。

  其实,我们可以给机器人手术算一笔“经济账”:比如传统的骨盆手术,需要做20厘米以上的切口,术中出血2000毫升以上,术后需要2—3个月时间才可以下地行走,许多老年患者根本无法承受。而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出血量一般可控制在20毫升左右,手术切口仅1厘米左右,术后1—2天基本就可以下地行走,打破了“伤筋动骨一百天”的魔咒。

  科技的进步不断颠覆着传统医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助力下,未来,手术机器人必将以更普惠的价格惠及更多人。例如,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的应用,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术机器人,为千里之外的患者进行远程手术,让更多患者受益。(本报记者时伟)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