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了解到,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全球医疗咨询机构艾昆纬(IQVIA)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趋势,其中数字化和人工智能(AI)技术被视为关键增长点。本文将深入分析行业动态,探讨AI技术如何重塑医疗器械市场,以及企业在此背景下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报告指出,尽管2025年临床需求量增速可能趋于平稳,但企业的敏捷创新和产品精准管理将成为推动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今年全国两会中,多名委员和代表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适老型”医疗器械的创新,强调了AI技术在帮助听障、视障及运动障碍人士方面的重要性。
报告还指出,由于带量采购、医疗合规化及DRG/DIP支付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手术量的增长速度在2024年已开始放缓。尽管如此,体外诊断试剂仍保持稳定,而高值耗材和创新技术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在升级产品和延伸产品线方面。以眼科领域的双焦、多焦高端产品逐渐取代单焦产品的例子,可以看出,用户需求的转变正推动着企业的产品升级。
截至2020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已经出现了增长波动,增速回落至个位数。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速将约为3%。在这些变化中,医疗数字化与AI技术赋能无疑是推动医用软件领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IQVIA的张畅指出,AI在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例如,AI技术在普通腰椎X光片中识别骨质疏松的应用,虽然尚未完全纳入医生的常规判断,但其潜力不可忽视。
AI的作用不仅限于提升诊断效率,张畅还提到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应用,使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更优质的治疗体验。将AI与传感器硬件相结合,企业在居家治疗和基层医疗场景中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模式化空间,改变了以往难以实现的理念。
在医疗器械领域中,AI技术的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可以考虑在医疗器械设备中嵌入AI芯片,赋予设备“智慧大脑”,从而提升医疗器械的智能化水平。其次,AI还可助力医疗器械与临床专家的合作,未来AI医疗器械的使用将逐步得到专家的认可,从而更大程度地增进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发展。
在面对新的市场机遇时,企业应灵活调整增长策略。报告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挖掘产品线市场机遇,对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制定产品线策略和管理方案,确保解决方案具备明确的价值主张;三是新产品的准入、上市与商业执行需快速高效,以便形成精准的产品定价策略。
对于医疗器械投资者来说,关注企业的创新技术能力及相关政策导向至关重要。沙利文大中华区高级咨询经理汪鹏表示,特别是心血管介入、精准治疗等领域,将在未来形成新的投资热点。此外,保护知识产权和保障生产质量也将是投资中的重要考量。企业在AI医疗器械领域的拓展亦需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结合。
整体而言,AI医疗器械的商业化落地依赖于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推广策略,王菁建议企业在技术研发的同时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合规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跨行业合作也是成功的关键,通过技术共享与联合创新,加速产品上市与推广,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总的来看,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数字化与AI技术的双重驱动,企业需在此趋势下积极布局,抓住机遇,共同迎接医疗健康领域的未来。无论是技术创新、市场策略,还是跨界合作,这些努力都有望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与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