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4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深圳医博会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疫情下的互联网医疗专访

时间:2021-2-26 15:54: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更多资讯关注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官网www.szebf.com/shenzhen/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将在线医疗推向了“风口浪尖”。疫情发生后,线下诊疗渠道几乎完全被切断,对于另一些身患其他疾病又无法线下就医的患者,线上医疗平台解了“燃眉之急”。

姜:请问您如何看待在线医疗?

秦:在线医疗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线问医能够帮助实体医院进行在线初筛和分诊,缓解实体医院就医压力,避免交叉感染;在线医疗服务能帮助慢性病用户实现在线管理,复诊购药。疫情发生后,多家在线医疗平台的线上问诊量呈激增之势。春节期间,在线问诊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高峰。目前为止,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等多家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问诊,各大在线问诊平台也迎来了流量高峰。最近几年,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初衷是缓解医疗分配不均,解决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因为疫情的影响,互联网医疗的需求从过去的弹性一下变成了刚需。

姜:什么是“互联网+医疗服务”?

秦:“线上医疗”主要是指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活动。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互联网医疗咨询服务,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属于医疗服务的辅助、支持范畴;另一类为互联网诊疗服务,涉及诊断、治疗等。

姜:线上咨询和互联网诊疗的区别是什么?

秦:互联网医疗咨询和互联网诊疗之间存在部分重合,但这两个的区别也比较明确。互联网医疗咨询通常是建议性的意见,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不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师不能做出诊断、开具处方;而互联网诊疗是可以针对疾病出具诊断结论并在线上开具处方的,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师通过线上咨询,对患者所咨询的病情提供简单意见和初步甄别,不属于诊疗行为。线上咨询过程中,患者可以口述症状而不上传病历资料,没有在医疗机构首诊的患者也可以线上咨询医师,这与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有明显区别。

姜:您认为互联网医疗有哪些好处?

秦:增加医患沟通时间,提高门诊效率

能够植入到医院的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小程序中,并与医院现有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连接,在患者就医前,通过语音或文本进行人机对话交互,将主诉、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进行智能采集。会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自动询问,采集足够全面的问诊信息,自动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并导入医院系统中。在医生接诊过程中,能够提前查看通过互联网医疗生成的结构化问诊病历,从而免去了一边问诊一边手工录入电子病历的流程。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问诊,再进行”望闻切诊”,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医生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时间,提高门诊效率患者的就医体验也能得到优化。

姜:您是否认为互联网线上医疗能够取代线下医疗?

秦:我不认为在可预见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互联网能够取代医生给人看病,西医是望触叩听,中医是望闻问切。我一直讲,远程医疗的另一端不能只有病人,还要有一位医生。之所以需要远程医疗,是因为那里医生水平达不到那么高,但他接受过基本的医学训练,能够提供比较完整、专业的信息。

即便在另一端有医生的情况下,也存在误诊,这是因为那里的医生可能已经把他认为不重要的信息过滤掉了。而医学界存在多年的互相会诊,前提是每一位医生都能拿到病人的全部病历。目前远程会诊多数是通过会议系统,远端的医生演示总结出的资料,请这边的医生提建议,这样其实是不行的。

不过,现在电脑这端的医生可以通过同屏技术,远程调取另一端医生信息系统里病人的完整信息,保证医生拿到的病历是一样的、完整的。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远程医疗,比之前要好许多。

姜:你认为,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到了怎样的水平?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秦:中国的智慧医院,我认为目前的时代。从2011年左右-2015年,中国医院实现医院内部互联互通,也就是智慧医院1.0版本;2015年-2018年,医院内外互联互通及医患互动,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即2.0版本;2018年—2020年间,进入智慧医院3.0时代,在线化、智能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医院管理领域的应用。2021年应该是智慧医院4.0建设的元年,是开始建设以医疗产业级中台操作系统为基座的,以适应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人群医疗、教学、研究、保健、管理的全面深度感知、有思维能执行的全新智慧医院系统建设。

姜:从新出台的互联网医疗政策文件中,也能看到对医疗质量和风险的重视。您如何看待当前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

秦:现在互联网医疗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很多业务游走在监管的边缘。但医疗一直是被高度监管的行业,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是在做医疗的事,所以不能用对待科技公司的方式去监管医疗机构,医疗跟金融都属于强监管的行业。

首先是出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角度考虑。医疗机构一直处于高度监管之下:从医院的设置来看,各级医院的建设面积、应该设置什么科室、有哪些人员设备。

这些管理要求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和法律责任。第三方互联网医疗仅付出医师服务费,就撬动了数十万公立医院医生资源,但从医生的引入、培训以及执业过程中的监管,公立医院其实承担了高昂的成本和风险。

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做不到这样的医疗质量控制。

刚刚也讲到远程问诊的误诊率,能在线上完成闭环的医疗仍是极少数。互联网医疗应该是用技术赋能实体医疗机构,从供给侧拓展医疗服务,帮助医疗机构降本增效,而不是用其他机构的医生、自己下场办医。目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份额还比较小,只是线下实体医院的一个补充,但未来当成长到一定程度,肯定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

来源:腾讯网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